4月18日,国际教育学院第二十二期校友讲堂邀请到2008届对外汉语双学位班毕业校友樊凡,主讲“跨越山海的文化对话——国际中文教师的全球胜任力”专题讲座。
樊凡现任美国匹兹堡大学中文教师,深耕海外国际中文教学领域多年,她分享了自己的海外从教经历与学术研究成果,为初入国际中文教育领域的青年学生擘画了一幅兼具理性与热忱的职业蓝图。
樊凡回顾了国际中文教育行业发展历程,剖析了全球化与AI技术对国际中文教育的影响,强调语言教学应超越工具性传授,搭建起文化理解的深层桥梁。以中文课程设计为例,她展现了综合教学模式在提升学生语言能力与文化共情力中的关键作用。面对AI翻译技术对传统语言教学的挑战,她指出教育者需重新定位角色,教师应成为引导学生批判性思考、培养文化共情力的导师。
针对人文学科发展式微的现状,樊凡老师提出了“跨学科突围”策略。她指出,未来的教育者需打破学科边界,探索语言与医学、商业等领域的学科交叉点,让中文教育更具多元性与实用价值。她建议本科生应积极拓宽视野,通过旁听课程、参与跨学科项目等,构建多元知识体系,培养复合型能力。
在互动环节,同学们踊跃提问。对于跨文化适应问题,樊凡指出,孤独感与学业压力是主要挑战,真正的“文化冲击”来自学术思维的转型——从被动接受知识到主动探索问题。也有同学对“计算机+中文”交叉学科方向表现出浓厚兴趣,老师结合实例分析了当前国外中文AI语言模型在语义理解和文化语境处理方面的不足,为同学们提供了职业规划新思路。
讲座尾声,樊凡老师鼓励同学们“保持初心,拓宽视野”,她以自身经历呼吁青年学子怀抱初心,勇担使命,在全球化浪潮中架设语言与文化的桥梁。
学子感悟
国际教育学院
2024级本科生李昱琨
樊凡老师以其丰富的海外教学经验,为我们生动剖析了美国对外汉语教师的就业现状与发展前景,强调多学科交叉融合将成为未来语言研究的重要趋势,这让我深刻意识到,语言学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科技、认知科学等领域紧密关联。
更令我受益匪浅的是,老师指出教育学不仅限于学术研究,还可延伸至课程开发、教育科技应用等多元化领域。她的分享不仅拓宽了我的职业视野,更让我对未来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知和信心。
国际教育学院
2024级本科生邢皓然
樊凡老师是一位专业知识储备丰富、国际视野开阔的资深国际中文教师。她以“开山大学姐”的视角为我们讲解了一些大一阶段可以做的规划,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储备,同时也站在国际中文教师的角度,为我们提供了一些有关教育学的前沿方向指导。我询问了樊老师有关“计算机+中文”领域的知识,老师提到,英文的计算机语言现在相对成熟,但是中文的计算机语言还有待开发,这让我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思考。
国际教育学院
2024级本科生庄咏甯
在听完樊凡学姐关于国际中文教师全球胜任力的分享后,我深受启发。尤其是在讲到“如何尝试跨学科学习”时,学姐的建议让我豁然开朗。她强调,语言能力是基础,但跨学科的视野更需要主动探索与资源整合。作为国际中文教育的学习者,我意识到,扎实的英语功底不仅是沟通工具,更是打开多元文化的钥匙;而“跨学科”并非空泛的概念,它要求我们跳出单一领域,善用学校、网络等线上线下资源,将语言学、教育学等学科融会贯通。
学姐的分享让我明白,跨学科学习不仅是个人能力的拓展,更是未来传播中华文化、破解跨文化壁垒的重要路径。作为新一代的“文化摆渡者”,唯有以开放心态拥抱多元知识,才能在全球化浪潮中架起更坚实的桥梁。
国际教育学院
2024级本科生杜沣原
樊老师从自身经历谈起,从山大的求学之路到赴美攻读博士,再到成为匹兹堡大学的资深中文教师,她的每一步选择都是对中文教育的初心与热爱。这种勇于探索、拓宽自己知识面的精神,正是山大人“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生动写照。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她提到在美国高校中文教学中“听说先行”的理念——通过调整汉字书写的门槛吸引更多学生,同时结合跨学科合作,比如医学中文、计算机语言学等,拓宽语言教学的实用价值。我意识到,语言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需要与时俱进地回应时代需求。